1 本中心的产品常被别人仿冒,请客户认准背板后面的刻名"孟宪洪精制"与琴码下面的防伪商标

2 本中心高中低档三十多种规格的柳琴全部实行三包和终身维修

3 国内外的用户均可代为办理各种形式的发运

4 如有特殊要求,请直接与我们联系,本中心可按照您的要求定制柳琴

5 本中心诚招各地代理商

6 本站欢迎其他网站和我们交换友情链接,有兴趣的请在网站留言

 

 

笛子协奏曲《走西口》的创作手法及演奏

来 源: 音乐交流
发 布 日 期: 2016-01-15

 

笛子协奏曲《走西口》的创作手法及演奏

 周飞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文化也在不断的统一。不过有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依然闪耀在舞台之上。在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被大家广为流传的地方剧种“二人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主要的创作源泉来自于民间故事以及民间曲调。本文以由一个脍炙人口的地方小戏“走西口”改编而来的笛子协奏曲《走西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创作背景及总体音乐特色、主旋律及其发展方式、躯体结构特点以及乐队配器的特色进行研究,探索其总体艺术风格与艺术个性风格之间的艺术特点及演奏方法。

关键词二人台   笛子   走西口   协奏曲

序 言

与流传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二人转”相似,“二人台”是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地方小戏。之所以称之为小戏是因为其不像我国的京剧、豫剧等全国性大戏种那样被广为人知。从剧种的名字不难看出,此剧主要是两个人在表演,即一丑一旦。大多讲述的是一些由当地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来的的剧目。说到西北地区的二人台,其中有一部戏在当地乃至全国可谓是家喻户晓,那就是“走西口”。这部舞台剧的出现大大地推动了二人台剧种的发展,称得上是“二人台”的代表曲目。

西口,在当时其实没有具体的位置。由于当时参与“走西口”的人群太多,从不同地域的人而言,每个人心中的“西口”都不一样。经后期整理研究,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早期时,人们口中的“西口”特指今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从实际角度分析,“西口”也是指山西、陕西等各地通往内蒙的各个道口。

 

“走西口”讲述的就是晚清时期,华北大旱,颗粒无收,灾荒不断,兵荒连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当地贫苦农民饱受煎熬,无奈之下,背井离乡,远走口外,谋求生路。这一现象导致当时出现了大量的人口迁徙。舞台剧《走西口》根据这一历史现实改编,描写了太原府佃农太春与妻子玉莲新婚时期为生活所迫,太春只得远走西口谋生,妻子玉莲送别时的不舍、痛苦及悲哀情景。一个“走”字也道出了说不尽的无奈与伤心。

本篇文章重点分析:1、笛子主旋的发展方式以及乐曲中两段华彩的写作手法与演奏方法。2,结合谱例具体分析曲目的结构特点。3,结合谱例介绍各个乐段的演奏方法及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走西口》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色

从“民歌”到“器乐”的演变

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促使了二人台唱腔的出现,民歌《走西口》的发展建立在河曲民歌基础之上,其曲调抒情,速度缓慢、节奏上没有较大的变动、旋律方面较为曲折,大多以唱为主。

民歌《走西口》在很多方面都吸取了戏曲的唱腔,第一部分用慢板叙述,仿佛是妻子玉莲对自己身世的一个介绍以及表现自己新婚阶段的喜悦心情。第二部分选用唱腔,节奏较自由,段落中大篇幅选用哭腔的唱法,形象的表现出夫妻被迫分离的痛楚。接下来转入慢板,也是全曲表现力较强的乐段,此乐段用较大的篇幅以及动人的旋律叙述了妻子与丈夫  依依不舍的情景,曲尾则采用了速度稍快的流水板,用以表现妻子玉莲对丈夫能早日平安归来的盼望之情。

笛子协奏曲《走西口》在创作上基本依据民歌《走西口》的音乐情绪的变化。作曲家南维德先生于1980年将此曲创作完成。全曲分四个段落——“新婚”、“哭别”、“想送”、“盼望”。作者采用中国竹笛与大型交响乐队协奏的变现形式,把二人台音乐交响化,使之进一步得到完美升华。谱写了一首能令人潸然落泪的爱情悲剧——   《走西口》。此曲描写了清朝末年的一对新婚夫妇,还没能享受新婚带来的快乐,却因当地连年大旱,颗粒无收,无奈之下,只能远走谋生的悲惨故事。临行前,妻子玉莲有苦难言,只能谆谆祝福。同时,作者也借此曲表现出自己对黑恶势力的憎恨与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走西口》主旋律发展及方式

1主题的创作及发展

笛子协奏曲《走西口》在主旋的写法上结合了故事中主人翁的心理变化及情感的变化。以民间故事的情节为线索,用音乐中节奏、速度等变化来进行描述,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一对新婚夫妇的悲惨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谱例一是第一乐章“新婚”的主旋律,其以重复的手法扩展乐段,此段落使用具有明亮音色的D调笛演奏。第一小节就是一个四度跳进,以极强的力度奏出乐曲的开头,气势恢宏,演奏时需注意将气息下沉,要找到把前两小节的每一个音都实实在在的送出很远的感觉。后又以下行级进的写作手法,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重复,这样更突出了乐曲的主题,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谱例二为第一主题的发展,在第一主题上进行了变调,加花,利用小梆笛灵巧欢快的吐音来表现新婚生活的幸福。

 

谱例3是此曲的第二乐章——“哭别”。乐段较短,但表现力极强,形象的描写了夫妻生离死别的场景,充分发挥了中国竹笛的演奏特色,借助了大量的滑音来模仿人的哭腔,节奏上既自由又比较紧凑,音色粗犷,音量较大,更加形象的表现出新婚夫妻生离死别的场景。

 

谱例4是此曲的第三乐章的主题——“相送”乐段,此乐段采用大降B调曲笛演奏,笛声低沉、哀怨、委婉,中间用低音笛特有的筒音音色模仿了人声的痛苦哭泣,夸张的大气颤音仿佛是痛不欲生的哽咽。大量的切分节奏与笛子善于表现的滑音技巧,充分描写出故事中人物的哀愁及无奈。

 

 

谱例5是最后一个乐章“希望”乐段,此乐段没有了之前的大喜大悲,更多的是一种平静,在演奏上也没有之前的大量的装饰音,没有了音量上的大起大落,在听觉上仿佛少了些许哀怨,也体现了故事中人物对美好未来的展望的情绪。

总体来看,乐曲为一部叙事曲,将故事分为新婚,分别,痛苦,等待等环节,将一部悲惨的爱情故事完整的叙述出来。乐曲中节奏、速度等音乐材料的变化对音乐的表现上、音乐的理解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笛子“华彩”乐段旋律发展

此曲演奏共需要四支笛子:A调梆笛、F调梆笛、D调曲笛、降B调曲笛。其中两段华彩乐段及第二乐章的“哭别”与第三乐章的“相送”把笛子的技巧进行了充分的发挥。

谱例6

 

谱例6在演奏方面吸取戏曲音乐元素,充分利用F调梆笛高音区强烈的音色,极速的气颤音以及粗糙的音色,配上大型乐队的大起大落的呼应,加上戏曲中的板鼓,模仿戏曲中“哭腔”的演奏,很容易将听众感染。著名笛子演奏家李镇先生在吹孔端大拇指位置挖开一个拇指孔,其音高与筒音相同。旋律中多次出现向筒音滑音的地方,拇指孔的出现,更形象的模仿了人的哭泣声,更能表达“哭别”时的撕心裂肺的强烈的情感,令人眼前浮现出生离死别,催人泪下的悲惨情景。

谱例7

 

谱例7是第二段笛子华彩——“相送”,与上一段华彩在演奏手法上有相近之处。然而,此段没有乐队的陪同,唯有一支笛子在倾诉,但音乐的感染力丝毫不减,利用吐音、气颤音、滑音的演奏技巧生动形象的描写出分别后的凄楚生活。演奏家的高超技艺更是把音乐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置身于一种凄凉、心酸的意境。两段华彩均采用散板节奏,力度上的乎强乎弱,把情绪拖入谷底,令人陷入绝望之中,同时也为下面的“希望”乐段做了很好的铺垫。

曲中“哭别”段华彩与“相送”段华彩具有极强的音乐感染力,笛子演奏家李镇先生对拇指孔的研究与开发,也使得竹笛的滑音技巧更趋于完善,也为后人总结了一个华丽的技巧。

三、《走西口》曲体结构特点

1宏观结构分析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全曲分为四个段落——“新婚”、“哭别”、“相送”、“盼望”。此曲选材于民间故事,所以叙事的结构特点较为明显。

此曲第一乐段——“新婚“(严格的原版变奏体):D徵调——A徵调属上属关系转调,A徵——D徵属下属关系转调,乐曲的开头借助小梆笛清新明亮的音色奏出欢快的第一主题,最后又对其进行加花变奏,明快的旋律体现出一对新婚夫妇的愉快心情。

哭别乐段(单牌体):管弦乐队奏出两组不协和的和弦,用来作为“哭别”乐段的引子,引子虽短小,却瞬间使气氛压抑,带出凄凉的意境。随后竹笛以快速而强烈的上历音出现,模仿二人台的哭腔,配上乐队的时隐时现,协同奏出悲凉凄楚的旋律。

相送乐段(多段并列联合体):B徵——C徵远关系转调,C徵——F属于下关系转调。乐段先由扬琴奏出两小节平稳安静的两个小节,后由降B调曲笛演奏第二主题,低音笛特有的音色仿佛故事中女主角在一边哭泣一边叙述着自己的苦衷,凄惨的旋律非常形象的描绘了一对新婚夫妻由于生活所迫无奈之下被迫分离的悲痛场景,与之前活泼明亮的小快板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满半中间有少许的即兴独奏成分,形象的表现痛苦中的玉莲难以控制自己悲伤的情绪,华彩乐段中,快速的双吐、颤音以及循环换气技巧加以利用,最后三连音的渐慢,使整个气氛愈发沉重,中间一个大气口过后,笛子与乐队共同用超强的力度奏出华彩段最后一个音,气势恢宏,可谓悲壮。

盼望乐段:D徵——G徵——D商属于远关系转调,D商——A徵属于上属远关系转调。乐段的开始由乐队的弦乐奏出,力度较轻,仿佛妻子玉莲已经哭泣的有些疲惫在慢慢说出自己的心事,接着笛子主旋出现,再现了此曲的第二主题。此段速度缓慢,乐队中铜管组朦胧的音色与其相互呼应,表现了离别的夫妻对现实生活的抱怨和无奈,更多的体现了对新的幸福生活的期盼与渴望之情。

2、微观结构分析

      笛子协奏曲《走西口》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及故事的情节安排乐曲。此曲通过四个乐段,完整的阐述了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巧妙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当时人们内心的痛苦。

谱例8

 

“新婚”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传统喜事,很明显,谱例8,小梆笛演奏出第一主题,借助小梆笛明亮的音色,欢快的节奏,勾勒出一副欢快、热烈的画面,表现出一个欢快愉悦的心情。

谱例9

在“哭别”乐段中,用散板的表现手法,如谱例9,倚音、延长音的运用,无疑增添了音乐的表现力,而用笛子来模仿“二人台“中哭腔的唱法,更把人带进一种凄楚悲凉的意境。

“相送”乐段,此段落在速度上首先采用慢板,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形式叙述玉莲心中的痛苦,后采用快板,表现妻子对丈夫早日归来的热切盼望。其音乐语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柔板中速度缓慢,感情丰富,像一个怨妇在娓娓道来自己的相思之苦,表明自己与丈夫离别的凄凉情感,接着用第一主题的变奏,采用欢快的旋律,又一次表明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以笛子华彩结束,其与前面安静的慢板形成强烈对比,快速流畅的手指,以及夸张的气颤音,狠狠的强调了夫妻分离的相思之苦,令人潸然泪下。

谱例10

 

 

 

谱例10为“盼望”乐段,此乐段速度定位广板,此段将全曲的第二主题加以变化进行阐述,这段主要表达了故事中主人翁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生活中的无耐。    

从以上几段的分析不难看出,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心里特征的变化,作者将不同的情绪用不同的速度进行阐述,因此,可以说此曲在曲式结构上与速度的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结语

本文以笛子协奏曲《走西口》的创作手法及演奏为命题,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二人台音乐对《走西口》进行初步的分析。从作品创作的环境,作曲理论的角度,系统的对此作品的主要风格特征以及价值观进行了论述。

综上所述,笛子协奏曲《走西口》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竹笛与西洋乐队合作的探索 。笛子协奏曲《走西口》取材于中国民间音乐,主奏乐器为中国传统乐器——竹笛,配器手法借鉴了西洋乐队,并使用西洋管弦乐团进行伴奏,这也反映了我国民族乐器的一次大胆探索与改革。

2、地方的特色音乐走向世界的舞台。“二人台“这项民间艺术把自己独特的魅力展现给全世界。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也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保留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当代快节奏的网络发展速度,这也使传统音乐的发展得以受益。

3、弘扬民族音乐中的贡献:20世纪以来,我们至今仍在受用前辈们取的硕果,不论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创作实践的角度出发,在资料的搜集,经验的交流方面,都有较强的真实性与实用性。例如,演奏家在F调梆笛与D调曲笛的第六孔下方开孔来演奏乐曲中滑音的技巧,的确是一次笛届的创新,为以后笛子无论是在作曲还是在演奏方面增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是老前辈们在音乐实践中对乐器技法的探索与创新。

4、对大型民族器乐曲在创作上的启迪。从中国当代的音乐创作来说,这首作品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当今时代,不仅经济全球化,文化也在日益全球化,民族音乐若是失去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也必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这首曲子恰恰利用了我们特有的音乐风格,完美的展现了特有风格的味道,在写法上大胆创新,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当代的音乐界中。

因此,本文从音乐发展的角度,尽量的系统的论述了其民族性、艺术性以及此曲主题的发展、曲式等创作方面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研究,能够丰富自己的视野,学习到前辈们的宝贵经验,促进自己继续努力,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走西口笛子协奏曲》南维德、魏稼稔著

音像资料:

南维德、魏稼稔、李镇笛子协奏曲《走西口》。



 

版权所有: 徐州孟宪洪柳琴制作中心
江苏省徐州市侯山沃后山花园B座 电话:0516-83898110 传真:0516-83898110
联系人:孟宪洪 13805216226 官方QQ群:150177889 微信:13806216226 微博搜索:孟醒指挥
本站由徐州网站制作行业领跑者徐州亿网技术支持 苏ICP备091032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