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筝曲《渔舟唱晚》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
高瑾
摘 要:古老的古筝艺术发展至今,已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现代古筝音乐作品中均采用了西方先进作曲技术,不仅大大丰富了古筝音乐的内容,也对古筝演奏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程度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筝曲《渔舟唱晚》的背景分析入手,对其音乐特色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集中体现为:古代音乐思潮、《渔舟唱晚》的意境、《渔舟唱晚》各阶段音乐特色、《渔舟唱晚》的演奏技巧。
关键词:渔舟唱晚 古筝 音乐风格 演奏技巧
一、 渔舟唱晚的背景分析
《渔舟唱晚》系用山东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而成,描写我国古代渔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怡然自得的愉快心情。乐曲以歌唱性的旋律描述了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诗情画意。它的后半部分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层次发展的旋律以及力度变化深刻表达了白昼竞归的热烈情景。
筝家金灼南先生在1912年编创的筝曲《渔舟唱晚》至今已有90多年了,在近一个世纪的传承中,《渔舟唱晚》主要有三个版本:其一,系金灼南于1912年成曲的《渔舟唱晚》(下称“金本”);其二,系魏子猷于1929年成曲的《渔舟唱晚》(下称“魏本”);其三,系娄树华于1938--1939年成曲的《渔舟唱晚》(下称“娄本”)。“娄本”流传广泛,众人熟知,而前两个版本,特别是“金本”,知者甚少。这三个版本有着亲密的承继与“血缘”关系。现盛行并广为流传的“娄本”,是在承继“金本’’、“魏本”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90多年前,金灼南先生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以及他为筝曲《渔舟唱晚》传播所作出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他的贡献也将永远载人音乐史册。
筝曲《渔舟唱晚》体现了作者的高洁气质和崇尚德行的文化风范,其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中和”思想的具体体现。乐曲用富有诗韵的语言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尽善尽美”、“中和恬淡”的审美观以及超脱音乐本身的精神追求,是古筝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结合的美好体现[1-2]。
二、 《渔舟唱晚》音乐特色分析
(一)古代音乐思潮分析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西周末年到春秋末年、春秋末年到战国末年、两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从中国的历史中看,先秦时期儒、墨、法、道、阴阳、杂各家都曾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汉代以后又出现佛教音乐美学思想。惟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于先秦,影响于后世,贯穿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重要性远在其他各家之上。
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既互相对立斗争,又互相吸取交融。其对立斗争曾出现三次高潮:先秦《庄子》强调“法天贵真”,批判礼乐束缚人性,束缚音乐;魏晋时嵇康以“声无哀乐”论否定《乐记》的“表情”说、“象德”说;明中期叶以后李贽等以“发于请性,由乎自然”说否定“发乎情,止乎礼义”说,以主情说否定“淡和”说。其吸取交融在先秦《吕氏春秋》中已有所表现,而突出表现则是西汉时《淮南子》以道家为主吸取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乐记》从儒家立场出发吸取道家思想的某些因素;魏晋是阮籍以《乐论》调和儒家,以道家的自然为儒家的礼乐裱糊,嵇康《声无哀乐论》既以道家自然乐论批判儒家礼乐,又从道家思想出发肯定礼乐思想中的某些成分;明中叶以后李贽糅合儒道,以道为主,从道家“法天贵真”、崇尚自然的精神出发,改造儒家的表情说,用以羔羊音乐的主体性;徐上瀛糅合儒道,以儒为主,从儒家雅斥郑、是古非今的思想出发,改造道家的“大音希声”说,用以否定新兴俗乐,挽回世道人心[3]。
在历史长河中,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由孔子奠基后,孟子重仁,强调“乐者,乐斯(仁、义)二者,强调“与民同乐”,荀子重礼,强调“以道制欲”,强调“贵礼乐而贱邪音”,便已有所不同。此后,它又肯定以乐表情变为否定以乐表情,由肯定音乐之声变为否定音乐之声,由肯定对音乐的欲求变为否定对音乐的欲求(从《乐记》到《乐经律吕通解》便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由《老子》提出,经过《庄子》的改造,便从否定一切音乐变为只否定礼乐,从否定音乐的一切作用变为否定教化作用肯定娱乐作用;经过嵇康的改造,又从否定有声之乐变为肯定有声之乐,经过李贽等的改造,又从提倡“无情”与以恬淡为美变为否定“无情”与以恬淡美,从否定郑卫之音变为肯定郑卫之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各自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其根本原因在于儒家强调礼的制约,必然既束缚人又束缚音乐,故其合理性与历史的发展恰成反比;道家崇尚自然,必然既追求人的自由也追求乐的解放,故能逐步抛弃自身思想中的不合理因素。
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又存在互补关系。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便由儒道互补构成,其主体(受制于礼,强调音乐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重教化轻娱乐,真、美服从于善等)是儒家的,其局部(重意轻声,追求“希声”境界,强调“天人合一”,以乐自娱,以乐养生等)是道家的,其审美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则是共同的。
(二)《渔舟唱晚》的意境之“和”
音乐艺术是社会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分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它以其特殊的魅力能动地改造着我们周边的世界。本文将借著名筝曲《渔舟唱晚》中审美意境之“和”谈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图加深人们对该曲的审美认识与审美交流。在《渔舟唱晚》中,笔者认为意境之“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音乐审美思想之“和”。 “和”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认为不相同的因素在一起就有助于事物的生成和发展,而相同的因素则不能促 进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这也就是适用于万物的道理。同样的道理,音乐中所包含的美也是来自于不同的声音的结合和组织。正所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音乐因为不同的声音配合而产生美,而同一的声音重复则失去了美所产生的动 力。因此说,音乐的美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相成”、“相济”, 和谐统一的产物。《渔舟唱晚》中的“和”是以孔子音乐审美思想中提倡的“和”,即“礼乐”思想为基础的。儒家代表论著 乐记 提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从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渔舟唱晚 中的“和”之美则在此种审美角度上提出了将音乐与伦理、政治、人生相联系,侧重于从音乐的审美功能去寻找“和”的意义。如:和民心,和上下,和天地万物。其中强调的正是音乐的调和作用,乃至促进社会进步及发展的作用[4]。
其二,《渔舟唱晚》中所呈现的审美意境之“和”。 首先,筝曲 渔舟唱晚)所体现的是一种“自然平和之美”, 即人与自然之“和”。其次更加体现了人与社会之“和”。
(三)《渔舟唱晚》各阶段音乐特色分析
筝曲《渔舟唱晚》描绘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渔人归舟的动人情景.全曲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柔美的慢板,并配合以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性手法,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绘出一幅落日余晖的景色。曲调平和、旋律舒展、情绪恬淡,在欣赏中使人身心松弛、宁静美妙,带人进入空灵的境界。
第二段由第一段发展而来,采用了调式上的变化,节奏也较前活泼,接着出现了节奏宽松的句子,用左手按弦和揉弦相结合,在旋律中奏出长音“4”使乐曲形成调式上的变化,和前面的音乐有鲜明的对比。音乐更加舒展、活跃但又不失节制。作品充分表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适度而不过分,音调和谐而不放纵,正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庸”、“中和”思想的具体呈现。
第三段是乐曲的高潮段,用快板节奏奏出了一串模进音型。运用音型模进和变奏的手法,用递升递降的的旋律多次反复演奏,描述了渔舟在水中的划行,形象地描绘出了荡桨声、摇橹声及浪花声飞溅的声音。从开始的水面漾动到船儿压着浪花飞速前行,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断加强,跌宕起伏。就在音乐即将进入高潮的时候,音乐戛然而止。之后,音乐在速度和力度上并没达到真正的高潮,反而出人意料地回归平静,使人们进入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空灵境界是天地之象,大道之本[5]。
最后,像流水一样的琴声又将我们带入一个短小的结尾,它用的是慢速,层层下落,最后结束。音乐描写渔人满载而归,从侧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给人留下一串难忘的温情与联想,令人陶醉,令人神往。作品在这里的安排给人一种回归主题的感觉,从忘我的空灵境界,重新回到了现实境遇。
三、 古筝演奏《渔舟唱晚》技巧分析
通过乐曲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又是演奏者)对民族器乐传统的旋律发展手法能运用自如。乐曲的前半部分乐句与乐句或是乐句中的小分句、都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尽管上下乐句和小分句的结构不是那样方整匀称,但音乐的上下呼应仍然给人以结构规整之感。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七个乐句组成,其结构:
a a1 b c d e el
优美如歌的旋律确有“唱晚”之意。a1是a的“变头拯尾”,它将a头上两小节紧缩成一小节,而其结尾落在新的徽音上。
b与c两个乐句是由四个排比的小分句组成,旋律的活动音区移高了,节奏较前活泼,它们将前面a与a1所陈述的乐思作进一步展开,表现了人们愉悦的情绪。由于乐句的排比并叙,互相催递,它们是展开式的具有不稳定性,因此要求相应的合句以求得结构上的均衡稳定,这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分而合”的结构原则。
d句节奏宽弛,旋律性强,并且出现了清角音(将角音重按以升高一律),转入下属功能的A商,它是b的对应合句。
e是c的对应合句,它以为种子材料作“复式递降”,连续下行至徽音作结,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第一部分按理说至e句已可完满结束,但它却又以e的变奏作补充。e1的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层层下落,这甸“回式复降”的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t并且十分优美动听,使得“唱晚”的乐意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现。
e和e1旋律的递降手法很有特点。如图所示
图1 e旋律的递降手法
图2 e1旋律的递降手法
第二部分结构是:
f从宫、羽两音开始做旋转的复式递升,它与e2的复式递降链接成一个先升后降的循环圈[6],如下所示:
f与e2采甩慢起渐快、渐层发展,把音乐推向高潮。由于旋律线升与降的循环往复,使音乐跌宕起伏,展示出一幅百舟竞归的艺术情景。
尾声e3:曲调较e简练,它在音乐高潮作突然切住后用慢速演奏,最后用官膏作全曲的终结音,这种新的调式主音的出现,耐人寻味。
四、 结 论
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藉以抒情表意的载体,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与旨趣。筝曲创作也应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寻求最理想的切入点,用中华民族最熟悉、最亲切、最耳孰能祥的音乐语言去创作。古筝协奏曲《渔舟唱晚》正是运用中国古典素材并结合新颖的作曲技法创作而成的,此曲浓缩了中国传统音乐之精华,表现出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特有的神韵和古典之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论采取何种手段、方法、素材、形式等,要能准确恰当的表达创作者拟定的题材与内容才是成功之作!
筝曲的创新必然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给演奏者二度创作留出了更大空间,有待演奏者发挥更多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音乐的想象,这就要求演奏者加强调式、调性、曲式分析的能力,提高演奏者现代筝曲音乐的演奏意识和艺术表现能力。要克服心浮气躁,不求甚解的作风,应对作品反复揣摩,精细的推敲每个乐段、乐句乃至每个音符处理得当与否,这是进行二度创作不可缺少的态度,只有严肃认真对待演奏的人,才能得到听众、评论界的客观认可。
我们在获得一定的演奏技术之后,还应该探索并掌握乐曲处理的规律,更好的表达乐曲的内容。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包括乐曲中乐句的划分,支点的确立,速度的把握、音色的选择等方面,这些由演奏者各方面的修养决定,因此,良好的音乐训练,掌握相应文学、哲学、美学诸方面的知识,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对于演奏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透过乐曲捕捉它的形象实质,才能凭着丰富的理解去驾驭处理音乐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志羽. 怎样提高古筝演奏水平[M], 第一版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编辑部、华乐出版社 编辑部编华乐出版社, 2003
[2] 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D].第一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乔 荞. 筝乐左手技法之探微:【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2
[4] 孙家栋. 论先秦儒家的音乐伦理思想[J], 美与时代,2003(09)
[5] 午 加. 关于筝与筝曲《渔舟唱晚》[J].艺苑(音乐版),1986,(1).
[6] 陆媛媛.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意象分析及演奏表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4)
|